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1、 平等和友善。与孩子谈话时采取平等、友善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带责备。这可以让孩子感到被倾听和重视,增进信任感。
2、 体察孩子感受。要学会从孩子的视角来理解问题,体察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这可以帮助我们做出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的判断,采取正确的交流方式。
3、 真诚倾听。与孩子交谈时,要真诚地倾听孩子的想法,给予耐心理解。这可以让孩子感到被重视和支持,也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
4、 同理心表达。要学会用同理心来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并在交流中表达出来。这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理解和同在,增强他们表达的自信心。
5、 问题解决共同探讨。要与孩子一起提出并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直接提出自己的答案。这让孩子感到被信任和尊重,有利于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6、 知道适当让步。要在某些问题上学会妥协和让步,而不是一味强调自己的主张。适当满足孩子的合理诉求,可以增进互信,为以后沟通扫清障碍。
7、 情绪表达引导。要引导孩子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想法,而不要压抑或就事论事。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绪表达模式,有助于增进双方的互相理解。
8、 利用日常对话。要善于利用餐桌对话、睡前对话等日常时光与孩子聊天。这些轻松的对话有助于增进感情,也是了解孩子想法的好机会。
9、 开放式问题提问。要学会运用开放式的问题来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可以让他们感到自己的想法被重视,从而主动开口。开放式问题如你觉得呢?这个主意你喜欢吗?你有兴趣吗?等。
10、 分享自己的经历。要适当地与孩子分享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和经历。这可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让他们了解我们,也给予一定的指导作用。
11、 表达信任与期望。要向孩子表达我们对他们的信任与期望。这给予孩子很大的动力,也使我们的要求显得更加合理。我们相信你做得到!你一定会成大器!等的表达方式。
12、 不要责备与训斥。过多的责备、训斥与责怪孩子的错误,会让他们觉得我们的期望无法达到,产生逃避与对抗的心理。我们要学会控制情绪,采取溪积渐进的教育态度。
13、 一定时间进行专门谈心。要制定一个固定的时间,与孩子专门沟通与交流。这让孩子知道了我们珍视沟通,也给予表达的机会与精力。每周一次的谈心时间是很好的选择。家长要善于于利用各种机会与孩子开展有效互动,并运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表达与交流。这需要家长的技巧与耐心,但是结果会使家庭关系更加融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