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可夫的教学发展理论
1、发展观念体现创新性: 发展观念的超前是赞可夫教学发展思想的重要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适应性。赞可夫强调学校的教育改革必须在社会大环境中进行构思,学校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他认为为了适应科技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为了探寻有效教育的途径,探寻实现途径的方法,就必须研究教学与发展。二是整体性。在赞可夫教学理论提出之前的发展理论,一般只强调那些与认知过程直接相关的心理因素,即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及生理机制的成熟;而赞科夫提出了学生的整体发展的思想,这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赞科夫提出的一般发展既包括儿童的身体发展,也包括儿童的心理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方面,即包括智力因素的发展,也包括情意领域等非自身的情意活动。而情意活动的某种状态,既可能促使智力活动积极展开,也可能阻抑积极的智力活动。他再三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他还指出,教学必须带动学生个性心理整体发展,整体的发展效果远远高于部分的单打一的发展效果。

3、发展对象体现全体性 使班上所有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是赞可夫教学发展思想的精髓。主要表现:(1)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他提出的所有教学原嬴猹缥犴则的出发点和归宿。他反复强调,所有的学生,包括差生都必须通过教学得到一般发展;(2)必须加强对后进生的成因分析,切实做好转化工作。他认为,后进生之所以在学习上落后,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后进生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后进生在情感、意志、情绪方面,有“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在学习动机方面,缺乏学习的愿望,求知欲较低;在认知方面,观察力极差,经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提出转化后进生最有效的方法是“花力气在他们的发展上不断地下功夫”,从而也能够使“他们在掌握知识和技巧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这样,才能消灭教育的“废品”和“次品”;(3)区别对待,实施差异教学。赞可夫提出,使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不是将学生的水平拉高就低,使之一般齐,降低教学要求,限制优等生的发展,而是让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都在自己的智力起点上,按照自己的最大可能性,得到最理想、最充分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区别对待”,力求将相同或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在每个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上。

5、发展策略体现多元性: 按照赞可夫的意见教学策略应是灵活多元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就是在同一类型、同一节课中,也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和学生情绪的转换,随机应变地更换相应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在高昂的情绪和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但赞可夫又认为,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教学策略,都必须着重发掘学生的潜力,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深刻广泛的知识背景,开辟心智训练的广阔天地,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在掌握知识和一般发展方面不断增长的需要,加快学生一般发展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