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真的会让人抑郁吗

2025-01-04 19:57:52

挪威南部小镇尤坎的居民对太阳有一种复杂的情愫。“与我居住过的其他地方相比,这里的人们特别喜欢讨论太阳:如果很长时间没有太阳,大家就会猜测它什么时候才会回来,”艺术家马丁•安德森(Martin Andersen)表示,“他们对阳光有点着迷。”安德森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在尤坎,一年中有半年的时间你能看见阳光泼洒在北边高高的山壁上,“看起来很近,但却无法触摸”。入秋以后,阳光照射在山壁上的位置一天比一天高,仿佛某种预告冬至将临的日历。到了1月、2月和3月,阳光又会慢慢降落下来。尤坎建成于1905年到1916年之间,当时一位名叫山姆•艾德(Sam Eyde)的企业家买下了这里的一处瀑布,建起了一座水力发电厂。紧接着,生产化肥的工厂拔地而起。但工厂的管理层担心手下的工人得不到足够的日照——于是他们修建了通往山顶的缆车,好让大家到高处去晒太阳。2002年8月,马丁来到尤坎,当时他只是想带着新组建的家庭找个过渡的地方住下来,这里离他父母家比较近,也有合适的机会可以赚点钱。尤坎奇特的地貌吸引了他——这座3000人的小镇坐落在两座高耸的山峰之间,它是奥斯陆以西第一座真正的高海拔城镇。但可望而不可即的阳光让马丁感觉忧郁疲惫。挪威最北边的地区每年总会经历长达数个月的黑夜,与那些地方相比,尤坎至少每天还能看到东升西落的太阳带来的一点天光,但这里的居民基本看不到那个圆圆的大火球,也体会不到灼热的阳光洒在皮肤上的感觉。夏去秋来,马丁发现自己每天都会推着两岁女儿的婴儿车沿着山谷越走越远,一路追逐即将逝去的阳光。“那完全就是一种生理性的渴望:我不想待在阴影里。”现在,马丁在尤坎镇中心开了一家古着店。要是有什么办法能把山顶上的阳光反射到镇子里就好了,他想道。中纬度地区的人们应该很熟悉马丁的这种感觉,我们总是绝望地试图抓住日渐稀薄的秋日阳光,但很少有人会真正行动起来,在山顶上安装巨大的镜子来解决这个问题。

黑暗真的会让人抑郁吗

2、不过,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还得数“阶段转换假说”(phase-shift hypothesis):这套假说提出,白昼变短会延长褪黑素的分泌,导致人体内部的昼夜节律与外界时间不同步。正常情况下,夜间的黑暗会使人体褪黑素水平升高,让我们感到昏昏欲睡,而清晨的明亮光线会抑制这种激素的分泌。“如果你的生物钟变慢了,褪黑素水平居高不下,那么哪怕闹钟响了,你知道自己必须去上班,但生物钟仍会让你不想起床。”美国佛蒙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凯利•罗翰(Kelly Rohan)表示。不过生物钟失调为何会带来抑郁?科学家仍在继续探索。有人认为褪黑素带来的疲惫感会造成一系列连锁的不良反应。如果疲惫的感觉让你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想法,那么你可能会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继而出现其他症状。但是,最近科学家又研究了白昼长度变化对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的影响,这些实验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解释。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精神病学名誉教授丹尼尔•克里普克(Daniel Kripke)提出,褪黑素可能影响下丘脑,进而影响另一种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这种激素负责调节人体的各种行为和生理过程。克里普克说,冬季天亮得比较迟,所以褪黑素分泌延续的时间也更长。动物实验表明,如果受试动物在苏醒时体内褪黑素水平较高,那么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会受到严重抑制——而脑部甲状腺激素水平过低会影响动物的情绪、食欲和精力。比如说,我们已经知道甲状腺激素会影响5-羟色胺,这是一种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一些研究表明,人类脑部的5-羟色胺水平在冬天会降到谷底,夏天则达到峰值。2016年,加拿大科学家发现,与普通人相比,SAD重度患者体内,抑制5-羟色胺作用的一种蛋白质会出现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这意味着SAD可能真的与这种神经递质有关。SAD也许是上述所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我们还没弄清每种因素各有多大影响,不过,无论冬季忧郁的原因是什么,明亮的光线——尤其是清晨的明亮光线——似乎的确能改善患者的症状。

黑暗真的会让人抑郁吗

用镜子和灯照制造光亮

1、一位名叫奥斯卡•柯蒂尔森(Oscar Kittilsen)的会计第一个想到了在北面山坡上安装大型旋转镜的主意,按照他的设想,这套镜组可以“捕捉阳光,像桅杆上的明灯一样照亮尤坎镇和镇上快乐的居民” 。一个月后的1913年11月28日,有新闻报道称,山姆•艾德正在推动这一项目,可是又过了差不多一百年,这件事才终于办成了。不过在1928年,挪威海德鲁公司(Norsk Hydro)送了一件礼物给尤坎镇,他们修建了通往山顶的缆车,好让镇民们在冬天里去山顶上晒太阳。如果不能把阳光带给人们,那就带着人们去触摸阳光。马丁•安德森并不知道这一切。不过在收到了地方议会用于推进该项目的一小笔资金以后,他很快了解了这段历史,并开始筹备一项真正可行的计划。他需要的是定日镜:这种镜子可以持续追踪阳光的方向,并将它反射到某个固定点——在这里,就是尤坎镇的市民广场。三面镜子矗立在镇外的山坡上,每一面镜子的面积都有17平方米。1月,低垂的太阳每天只能把广场照亮两个小时,从中午到下午两点;但镜子反射的金色阳光暖人心脾。从亘古的阴影踏入那片金黄的一刹那,我领会到阳光如何塑造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突然之间,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更加立体;我觉得自己也成了柯蒂尔森所说的“快乐的居民”。而当我离开那片阳光,尤坎镇仿佛变得更加灰暗平淡了。

2、早在6世纪,历史学家就描述过夏天的极昼和冬天无尽的暗夜带给北欧居民的情绪起伏。瑞典南部的马尔默市位于尤坎以南560千米处,大约与爱丁堡、莫斯科和温哥华处于同一纬度。瑞典大约有8%的人口患有SAD,另有11%的人报告称自己有冬季忧郁的症状。1月初,太阳在8:30左右升起,还没到下午4点,它又悄悄落下。对马尔默的英语和瑞典语教师安娜•奥德•米尔斯坦(Anna Odder Milstam)来说,这意味着一年里有好几个月她得摸黑上班。“冬天我们都感觉很累,”她说,“孩子们也深受其扰。每年的这个时间,他们都会变得没精打采,迟钝很多。”早晨7:45,安娜到我下榻的市中心酒店来接我。当时是1月初,天色还很暗;但随着清晨的到来,雪前的阴沉天空逐渐露出了灰暗的面目。我问安娜是否喜欢冬天,她明显打了个哆嗦。“不,一点也不,”她生硬地回答,“我喜欢太阳。”安娜任教的林德堡学校约有700名学生,这里有学龄前的孩子,也有16岁的少年。学校无法改变当地的阴沉气候和高纬度,所以当局另辟蹊径,试图用人工的方法模拟阳光,改善孩子们的精神状况。早晨8:50,一走进安娜的教室,我立即本能地眨了眨眼,迟疑了一瞬。感觉像是有人突然拉开了一间黑屋子的窗帘。不过当我的眼睛适应了明亮的光线,我看见教室的窗帘都拉得严严实实的。一群14岁的孩子坐在整齐的课桌后面,略带笑意地看着措手不及的我。他们都参与了当地政府组织的一项实验,探究人造光线是否能够提高儿童的机敏程度和睡眠质量,进而提高他们的成绩。“上学或者上班的时候,如果精神有些恍惚,我们自己都能觉察得到,你会感觉自己的表现没有达到最佳水平。”马尔默内部服务局的开发人员奥勒•斯特兰德贝里(Olle Strandberg Cyzxxw.Com)说,这个项目是由他的部门主持的,“所以,如果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们在冬天变得更清醒,我们非常愿意尝试。”从2015年10月开始,安娜教室的天花板上就安装了能够调节颜色和亮度的灯,来模拟春天室外的明媚阳光。这套装置是一家名叫“点亮大脑”(BrainLit)的公司开发的,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为每个人量身定制一套人工日照系统,监控使用者每天得到的日照量,以此为基础调节人造阳光的强度,让每一个人得到最合适的日照,维持巅峰的健康水平和产出。上午8:10,孩子们进入教室,明亮的蓝白色灯光帮助他们清醒过来。一整个上午,灯光会越来越亮,快到中午的时候,亮度又会略微减弱,好让孩子们平稳适应外界较暗的天光。午餐之后,教室重新沐浴在明亮的蓝白色灯光之中——“来抵御饭后的昏昏欲睡。”斯特兰德贝里开玩笑说——不过到了午后,光线会随着黄昏的到来逐渐变暗、变黄。清晨的明亮光线可以帮助我们抑制体内残存的褪黑素,赶走睡意,并为脑内调节昼夜节律的24小时生物钟提供明确信号。通过这样的方法增强生物钟的功能,到了夜幕再次降临的时候,我们就能在正确的时间感觉到睡意袭来。目前已经有一些初步的证据表明,人造阳光的确会影响孩子们的睡眠。14名安娜班上的孩子和另外一个班未接受人造阳光照射的14名孩子,参与了一项小规模的试验性研究,科学家要求孩子们佩戴Jawbone健康追踪手环,并记录2周的睡眠日志。到了第二周,两组孩子的睡眠情况出现了明显差异:安娜班上的孩子晚上醒来的次数更少,有效的睡眠时间比例也更高。谁也不知道人造阳光系统是否真能影响孩子们的考试成绩,我们甚至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测量这一数据。不过它可能真的有效。近期研究表明,明亮的光线不光能够抑制褪黑素、抵御残存的睡意,还能让大脑变得更兴奋。伊勒斯•范德瓦勒(Gilles Vandewalle)和比利时列日大学的同事们给志愿者佩戴脑部扫描仪,然后用明亮的脉冲白光照射志愿者,并要求他们完成各种任务。结果发现,和未照射白光时相比,照射白光以后,志愿者脑部与任务相关的区域会变得更加活跃。虽然科学家并未直接考察志愿者的任务表现,但是范德瓦勒表示,既然相关脑区的响应更强,那么你应该会表现得更好:你的速度会变得更快,或者反应更准。安娜认同这个观点。她非正式地报告说,她觉得孩子们变得更机敏了。“学生们都觉得自己的专注力提高了,”她说,“其实每天早晨我也很盼望走进教室,因为待在教室里的感觉很棒——我觉得自己更清醒了。”

光照疗法有效吗?

1、当然,用光线来对抗冬季忧郁的想法并不新鲜。利用日照灯缓解冬季抑郁是一种相当主流的疗法,瑞典人是这方面的先驱,日照诊所采用的方法通常更加激进:医生会给病人穿上纯白的衣服,然后让他们待在充满明亮光线的白色房间里。马尔默的一位精神科医生巴巴•彭齐(Baba Pendse)回忆起自己在20世纪80年代在斯德哥尔摩参观一家日照室时的情景:“我还记得,在那个房间里待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都开始活跃起来。”他说。1992年,彭齐在隆德市开办了一家日照疗法诊所,几年后又在附近的马尔默开了另一家,一直运营至今。和彭齐一起坐在马尔默的日照室里,我不禁想起了滑雪场山顶上的阳光咖啡厅:明亮的光线带来同样的愉悦心情。日照室里有12把白色的椅子和吧凳,所有椅子上都盖着白色的毛巾,室内一片雪白,包括咖啡桌、杯子、纸巾和方糖。只有速溶咖啡颗粒是棕色的。屋子里很暖和,灯光也十分柔和。每年冬天都有大约100名SAD确诊患者来到这里,患者可以在2周内选择10天时间,每天清晨接受2小时的日照治疗。彭齐为抑郁患者提供了两种选择:团体日照治疗或是抗抑郁药。“和抗抑郁药不一样的是,日照疗法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他说。

黑暗真的会让人抑郁吗

2、2014年到2015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里•莱博维茨(Kari Leibowitz)在特罗姆瑟待了10个月,试图弄清当地人如何应对寒冷阴暗的冬天。她和维特索合作设计了一套“冬季精神状态问卷”来评估特罗姆瑟市、斯瓦尔巴群岛和奥斯陆地区的人们对待冬天的态度。莱博维茨告诉我,越往北走,人们看待冬天的心态就越积极。“南方人不喜欢冬天的程度都差不多。不过总体来说,喜欢冬天的人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也更愿意接受能带来个人成长的挑战。”听起来似乎相当简单,但积极的心态似乎真的有助于击退冬季忧郁。最近,凯利•罗翰发表了一篇临床试验论文,对比了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日照疗法治疗SAD的效果,结果发现,在接受治疗的第一年,患者取得的进展大体相当。CBT的核心在于理解患者的认知模式和误区,进而改善患者的思维模式和应对问题的方式。对于SAD患者来说,就是把“我讨厌冬天”换成“比起冬天来,我更喜欢夏天”,或者把“冬天我什么都干不了”变成“对我来说在冬天做事情更加困难,但是如果事先计划并付出努力,我也能做到”。CBT还可以帮助患者寻找一些在冬天也愿意做的事情,帮助他们摆脱蛰伏冬眠的状态。“我不会坚决否认季节性抑郁有生理性因素的影响,因为它确实与昼夜循环有关,”罗翰说,“但我的确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应该能够控制自己的反应,做出更好的应对。寒冷阴郁的冬日里,你可以试着改变一下内心的想法和行为,来让自己感觉舒服一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