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荪怎么种植
1、竹荪生长环境竹荪基部菌索与竹鞭和枯死竹根相连,长裙竹荪多产于高温高湿地区,而同属的短裙竹荪则多长在温湿环境。当孢子萌发形成菌丝,通过菌丝分解腐竹类的有机物质取得营养,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菌丝体形成无数菌索,在其前端膨大发育成纽结状原基,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个多月生长,原基形成菌蕾,状如鸡蛋。当菌蕾顶端凸起如桃形时,多在晴天的早晨由凸起部分开裂,先露出菌盖,菌柄相继延伸,到中午柄长到一定高度时即停止伸长,菌裙渐渐由盖内向下展开,空气相对湿度为95%时,菌裙生长正常,温度偏低和湿度过小时不能正常展裙。下午4~5时菌盖上担孢子成熟并开始自溶,滴向地面,同时整个子实体萎缩倒下。

3、培养料选择与处理野生芦苇、皇竹草、象草、甘蔗渣、稻麦秆、谷壳、木刨花、竹屑、玉米秆、玉米芯、大豆秆、花生壳等,都可作为竹荪的培养料,多种混合或任选一种均可。

5、菌种制作木屑30千克,农作物茎秆碎料或甘蔗渣60千克,麦麸10千克,尿素200克,过磷酸钙300克,磷酸二氢钾200克,石膏粉1千克。 原料应充分干燥,混匀(化肥先溶化再拌料),混合料含水量70%,pH值6。混合料堆积发酵3天后翻堆,共翻2次。随后装入编织袋,每袋装湿料20千克,上灶灭菌,100℃下保持10小时后出灶。冷却后铺入备好的田园凹形畦床。畦床提前3天用0.2%高锰酸钾溶液和农药消毒灭菌灭虫。混合料厚20厘米,接入二级竹荪原种,每平方米用4~5瓶。把菌种掏成鸽蛋大,2层菌3层料。接好菌后稍压实盖土1厘米,上盖薄膜遮阳保温保湿,把温度调为20~28℃。40天菌种穿透料后把它挖起作三级栽培种用。

7、竹荪管理发菌期间温度保持20~28℃。待菌丝爬上土面后每2天掀膜通风30分钟。菌丝布满土面后把地膜掀开,使菌丝倒伏现蕾。正常温度下60天开始出菇。小菌蕾期喷轻水保湿,大菌蕾期要喷重水。晴天多喷,阴雨天少喷或不喷,保持畦面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竹荪成熟伸柄撒裙时间是每天早晨6时后开始破蛋,因此喷水时间安排在前一天傍晚日落后。

9、出一潮菇后要补重水,使培养料保持原来含水量。下潮菇管理同第一潮菇,一般可出三至四潮菇,生物转化率为10%~15%,每667平方米产干品100千克~140千克,生产周期为6个月。
